中文互联网环境中的敏感词 如何影响了我们

Lofter上的敏感词提示

昨天,我整理了一篇奥威尔杂文笔记,打算发在Lofter上,结果一点发布,系统显示其中包含敏感词,无法发送出去。由于奥威尔的文章处处充满敏感点,我无法知道到底是哪个敏感词阻碍发送,又懒得一遍遍试,索性不发了。

然后打开简书准备发送,结果一看,原本发的6篇文章中,竟然4篇都被锁了,而且锁的题材非常广泛,从小众文化到网络暴力到政治话题都有,不明白具体是哪里触了雷(从被锁的时间上看,应该是系统自动锁定)。

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和前前同事聊天,她说这一两年做自媒体是越来越难了,因为敏感词不断增加,而且很多长得千奇百怪。她遇到过最奇怪的敏感词包括祖国母亲(包含国母),和实习老师(包含习老师)。因为微信公众号系统只提示有敏感词,但不告诉哪些是敏感词,于是她们只好一遍一遍地试,最后累得要死要活终于找到了这两个看上去很平常的词语。

现在,敏感词从原本的不让人们搜索或写出敏感政治事件,变成了加强版避讳系统。本来,古代的避讳已经让我感觉够好笑了,皇帝的名字为什么不能提?现代版避讳,已经到了让人恶心的程度。

我总结一下,现在的敏感词机制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:

1.文章发不出去

这是最简单直观的。有的系统中,如果包含敏感词,从一开始就无法发出去;有的系统则是在发出去后迅速检测到,然后将文章删除。

我不知道现在的中文互联网上到底有多少文章被删、被阻止发出,如果它们能够发出,也许目前的网络环境看上去不会如此病态和疯狂。这稍微给了我一点安慰:世界上除了疯子外,还有很多无法说话的正常人的。

2.文章内容晦涩难懂,弯弯绕绕,点到即止

为了避免触发敏感词,很多作者在内容中会写到你懂的、大家都知道、就是那件事、zz、那一年等暗语。这些词让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得莫名其妙,或者,是作者想指代的事和读者以为的事,是两码事。

这种弯弯绕绕不痛快的说法方式看着让人心急,但这还不是最糟的。最糟糕的是,因为用暗语很难将整个事情说清楚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,于是,很多作者提到你懂的之后,就不写了。讨论一触即到敏感词,就卡住了,所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被展示,没有什么论点能够被探讨。因为词汇被剥夺,人们失去了认真深入讨论问题的能力。

3.网路氛围更加戏谑,加重犬儒主义

因为认真深入讨论问题在中国墙内网上是不可能,或几乎做不到的,因此,很多人在某些糟糕的社会事件发生后,会选择用暗语和缩写来写段子。这既抒发了内心的愤懑,又很安全,大家也都看得懂。

但是,大量的自嘲和愤世嫉俗的黑话段子,使得人们更加不严肃地对待事情,好像一切都是黑色笑话,人们更加不会去寻求解决的方法、探讨解决的可能性。(当然有人会说:可这些事我们也解决不了啊? 但是,很多事其实连讨论都没有开启,早早就放弃了。)

关于暗语带来的戏谑感,还可以从大量不知所谓的缩写看出来。社交媒体上有非常多的XSLW(笑死我了)、SFXY(腥风血雨)、WYSL(我要死了)等,这些话原本完全不需要用缩写的方式写出来,因为它们只是日常用语。但是随着暗语词库不断增加,写缩写好像成了某种时尚。于是,整个言论环境就莫名地浸在了这种又不知所谓、又充满搞笑感的气氛中。

4.自我审查极其严重

为了避免触发敏感词,很多人在写文章阶段就对大量内容进行了回避,一开始就没写。

这种情况出现在大量的内容创作者身上,不过,我还注意到一件事:哪怕文章只是自己看的,不公开发表,敏感词也深深影响着我。

我从2016年起在一个个人播客上写网络日记,那个地方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。但不知道为什么,明明清楚只有我自己能读到,可打键盘的时候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、庞大的、不知从哪个黑洞涌出来的恐惧。因为太长太长时间没有说出、也没有在网上看到这些词(完整形态,而不是暗语),它们好像变成了某种魔法禁语,一旦写下来,灾祸就要来了。

从理性上,我知道这种恐惧是不正常的,但就好像被施了禁声咒一样,我想念出它们、写下它们,都难以做到。这大概就是长期使用敏感词机制导致的恐惧。那些原本普通的人(嗯,我是指习近平他们),因为被设定成不可说,于是他们的形象变得越发可怕神秘,人们就越不敢写。

(我突然意识到,这就像是《哈利波特》中对汤姆里德尔有两种称呼:You know who和伏地魔。大部人都称他为You-know-who,但哈利坚持称他为伏地魔,这大概是为了减轻伏地魔在他心中的恐怖形象。之后叫他汤姆里德尔,也是哈利对他进行祛魅。)

差不多是这样,先写到这里了。
 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